男木島 Ogijima
是次展覽共展出17件展品,除幾個戶外作品外,大部份都安排在部屋裡展出。所謂部屋,就是以原木、泥巴和磚瓦建成的傳統日式房屋,又因各種原由,大部分已被村民棄用的。 雖然島上展品數量不算太多,但大部分所表達的內涵均質量甚高,亦平易近人,趣味性強,十分適合給中小學生來做視藝作品導賞,其中有幾更特別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 展品第11號,“Trieb House” 是日本藝術家遠滕利克 Toshikatsu Endo 的裝置藝術作品。在破爛的部屋裡,一條強大有力的水柱從天花直噴到地板上的洞穴裡,雖急速但卻沒有水花四濺,乾淨利落。對我們來說,看見一間破屋或看見一條水柱時並不陌生,但當將兩者放在一起,那種超現實的震懾力就難以簡單的筆墨形容,情況就如科幻電影裡的情節,某種能量在我們的時空,開了個入口和出口,從屋頂穿越我們的世界,然後再以萬馬奔騰之勢,在地板的出口快閃到另一個空間。而那些能量到底是什麼?我並不清楚,但據策展人所述,那可能是在另一空間的部屋先人所引發的。作品成功之處,就是以最直接最簡約的手段,並以最意想不到的第一印象,在最貼切的情景裡,把動人的故事說了一片。既震撼,又富詩意! 另一件藉得一提的展品,就是第16號,是一件常設裝置作品,位處海邊,題目是“走路的方舟 Walking Ark",由 Keisuke Yamaguchi 創作。遠觀作品,一個擁有四座山峰的白色山體浮現在岸邊,並以遠岸的真實山峯作背景襯托,其山體下方則長出了五對人腳,以相約的步伐和步速邁向海裡。如這便是我認為的創作意念,那就有點超現實了, 恰似達利的作品,大象長出了纖巧長腳。然而山體並不只是山體,也像一條返轉了的方舟,由五個排成一線的壯士托著它,只露出下肢,步履合拍地往前走,把方舟送往大海。 帶領學生欣賞此作品時,可給他們幾方面提示: 1. 作品的位置與四周環境的關係 2. 藝術家如何運用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提升作品的說服力 3. 香港的長洲同樣也是一個海島,“會走路的方舟”可放在這裡展示嗎? |